拍立得的原理

拍立得的原理是將化學暗房的整個顯影過程,整合在一張特殊的即時成像底片中。拍攝時,底片經由相機內的滾筒擠壓,讓底片內的藥劑均勻塗抹,引發一連串化學反應,最終產生實體相片。 


拍立得底片的結構
一張即時成像底片通常由多個化學層組成: 
  • 影像接收層: 用於接收由鏡頭捕捉到的光線,並啟動顯影過程。
  • 感光乳劑層: 內含對光線敏感的化學物質(如溴化銀),根據曝光量的多寡,決定哪些地方會顯影。
  • 染料顯影劑層: 包含不同顏色的染料,會在化學反應後移動至影像接收層,形成彩色影像。
  • 化學藥劑包: 在底片邊緣或底部,存放著顯影所需的化學糊劑。這也是拍立得相紙底部邊框較厚的原因。 
顯影過程
  1. 曝光: 當按下快門時,光線通過鏡頭進入相機,短暫地照射在底片的感光乳劑層上。光線較強的區域會觸發感光層的化學反應。
  2. 擠壓: 拍完照後,底片會被送出相機,並通過一組滾筒。滾筒在運轉時會將底片底部的化學藥劑包擠破。
  3. 塗抹: 被擠出的化學糊劑會均勻地塗抹在底片上,開始顯影程序。
  4. 成像: 化學糊劑會與感光層和染料層產生反應。在未受光線影響的區域,染料會與藥劑反應並移至影像接收層,形成最終的彩色圖像。
  5. 定影: 隨著時間過去,底片上的化學反應會逐漸穩定,影像也隨之顯現並定影,最終形成一張實體相片。 
常見迷思:為何不該甩動照片?
過去很多人認為,甩動拍立得照片可以加速顯影,這其實是錯誤的做法。劇烈甩動可能導致底片內的顯影劑分布不均,造成照片出現氣泡或顯色不均勻等瑕疵。最好的方式是讓照片在不受光線影響的環境下,靜置等待其自然顯影。

發佈留言

0 留言